English

媒介——从传媒的时代到介入的时代

2000-10-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倪梁康 我有话说

信息方式与传播技术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政治、历史和文化的走向,并且在何种程度上规定着我们这个时代与社会的特征,这些问题一直是社会批判理论家们的重要研究课题。尽管社会批判理论出于其理论的历史背景而通常愿意将目光集中在生产方式之上,但一方面,社会批判理论家一旦以社会批判为已任,信息与传播作为当代根本性的社会现象自然也就成为他们所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信息与传播始终能够根本地影响并改变着社会,那么它们就远不只是一个与其他社会现象并列的成份,而应当受到社会批判理论家们的特别关照。因而自本雅明和阿道尔诺始,在社会批判理论家那里便有对这个处在生产方式之外的信息传播论题的各种思考和论述。

但早期社会批判理论家们尚处在所谓第一媒介时代。即是说,在那时的交往和传播关系中,制作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三个概念可以说是泾渭分明的。如今由于信息方式与传播技术的剧变,局面已开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大众媒介的第二个时代正跃入视野。所谓第二媒介时代,乃是指以因特网为代表、以介入融合模式、无作者权威为特征的双向互动的媒介时代,它已经在本质上有别于以单向播放模式为特征的第一媒介时代。

波斯特在书中表达了诸多的信念:首先是这个第二媒介时代的来临,它具有上述不同于第一媒介时代的本质属性。其次是与第二媒介时代一同到来的将是一个文化普遍重组的时代。这个新时代意味着,随媒介-大众这样一种现代的、属于第一媒介时代的客体-主体思维模式的消失,个体-社会-机器将不再处在主体对客体作出抵抗的状态,而是将以共同层迭的方式发挥功能,主体的构建特征也将会日益凸显。这个新的时代还意味着,随着新的主体、即后现代主体的产生,一种新的政治语境也会随之而被引入,它有可能导致更多的民主化进程,也有可能诱发对自由的更多限制等等。当然,这个新的时代还意味着很多,包括波斯特所看到的以及他所没有看到的。在这个意义上,第二媒介时代可以被称之为一个“后现代媒介时代”。

今天的社会批判理论家们乃至整个知识社会应当如何面对这个时代的到来。这是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时代》一书中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迄今为止备受忽略的题目。但社会理论和政治理论必须对这个时代的来临有充分准备,无论是女性主义、还是反殖民话语、或是后结构主义,无论是多元文化主义、还是启蒙主义的普遍主义,或是后现代的微分主义,它们都必须思考由信息方式和传播工具之质变而带来的文化影响和社会变革。因而波斯特在本书中的主要目的与议题就在于,考察在新的传播技术和信息方式中的主体之构建,这些考察同时还涉及到与此相关的身体问题以及后现代性的问题。

该书是波斯特以论文集形式出版的一部著作。全书共分两篇十章,收入了作者九十年代以来的相关论述文字。上篇的六章理论性较强,注重文本的理解、思想的批判与传承,以及与同时代研究者的对话和论争。下篇的四章则偏重个案的分析和展开,经验直观色彩较浓,但也并不止于一时一地的关照,或可体现当前理论界对宏大叙事方式的普遍拒斥。

作者是否在此信息传播领域中发展出了一种超出早期社会的批判理论、因而可被看作是“不打折扣的”社会理论,并足以用它来应对正在来临的第二媒介时代,这个问题要由读者在仔细研读全书之后才能给出各自的回答。但毋庸置疑的是,通过与作者的一同思考,各种层次的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从语言共识的如何产生,到叙事方式的如何进行;从电脑数据库如何在直观范围之外构建主体,到具体的电影摄影技巧中隐含的可能政治观念,以及其他等等。

此外,作者的另一部较早发表的著作《信息方式》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为同一译者翻译。(作者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一书近期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